正值京津冀协同发展9年,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出炉:2022年,北京、天津、河北经济总量突破10万亿元,区域整体实力迈上新台阶,高质量发展蹄疾步稳。在这地缘相接、人缘相亲、文化一脉的21.6万平方公里土地上,9年来,三地相互融合、协同发展,跑出了绿色加速度。
三地携手,让蓝天白云碧水常在
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是京津冀居民长久以来的祈盼。依托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三地大气污染防治按下“加速键”。党的十八大以来,三地分类整治“散乱污”企业16.3万余家、三地农村及城镇地区散煤清洁能源改造近1580万户,北京市实现平原地区基本无煤化,天津市燃煤锅炉和工业窑炉基本完成清洁能源替代,河北省基本淘汰35蒸吨以下燃煤锅炉。京津冀连续六年开展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区域能源结构持续优化升级。
一组组喜人的数据接踵而至。2月,英国伯明翰大学和天津南开大学发布最新研究成果显示,从2015年到2021年,京津冀及周边“2+26”城市PM2.5浓度下降41%,成效凸显。2022年以来,京津冀三地PM2.5平均浓度继续同比下降,与2013年相比降幅均达到60%以上;重污染天数均大幅消减、优良天数大幅增加。
让人们近水、亲水、乐水同样是京津冀近年来努力的方向。三地生态环境部门逐步建立完善协同机制,协同治污,在水环境领域成绩亮眼。
一方面,流域共治不断加强。三地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均动态达到“十四五”国家目标要求,且全面消除劣V类断面。北京市率先消除城市黑臭水体,天津市、河北省基本消除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地表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大幅提升。
另一方面,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持续提高。近年来,三地不断探索和实践,越来越多的优秀案例应运而生,为其他地区提供思路和借鉴。北京密云水库入选全国首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天津海河河北区段入选全国首批美丽河湖提名案例、河北秦皇岛湾北戴河段入选全国首批美丽海湾优秀案例。
城市框架快速拉开,北京新“两翼”不断呈现新面貌。在天津,渤海综合治理不断深化,完成68个入海排污口整治。在河北,雄安新区拔节生长,建设全面提速,如今的白洋淀水质总体达到III类标准,森林覆盖率达34%。
绿色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底色
20分钟能干什么?随着天津宝坻和北京之间的高铁通车,北京和宝坻两地的工程师已经不需要“异地切磋”,短短几十分钟,即可坐下详谈。这是北京某科技公司研发部真实发生的改变。9年来,“轨道上的京津冀”主框架形成,生态、产业等重点领域协同率先突破,形成相互衔接、互为促进的态势,进展喜人。
在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的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新能源汽车、光电显示等8个产业领域正开展研发攻关,“微型化双光子显微镜”“活细胞超分辨显微镜”等11项技术成果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在张家口,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和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建设深入推进,2022年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突破2600万千瓦。
在天津滨海新区,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建设迈出新步伐,在泊船时效率再破世界纪录,集装箱航线总数达到140条。
在协同发展引领下,京津冀持续加大创新投入,新兴经济快速发展。数据显示,2022年北京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4成、天津高技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14.2%、河北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0.6%,新业态持续升温。
作为落实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区域之一,绿色日渐成为着京津冀发展的底色。近年来,三地围绕能源、产业、交通、建筑等领域积极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十三五”期间,三地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累计下降比例分别达到26%、23%、25%,均超额完成国家任务目标。对标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三地多措并举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自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北京市紧紧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的 “牛鼻子”,与河北、天津两省市紧密协同联动,由通勤圈、功能圈、产业圈组成的现代化首都都市圈正加快形成。
“京津冀如同一朵花上的花瓣,瓣瓣不同,却瓣瓣同心。” 9年来,京津冀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走出了协同发展的绿色步伐,蹄疾步稳。未来,随着区域协同不断融合,三地还将迎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