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如果我不说,是不是还有人不知道黄土高原上的“三十年奇迹”。由此开篇,本文来说说我国这场广泛而深刻的系统性变革,相信在不短的一段时间内,生态修复工作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仍不会改变。
如果我不说,是不是还有人不知道黄土高原上的“三十年奇迹”。
“大风刮来的世界遗产”,这说的就是黄土高原。搜索一下就能看到,黄土高原位于我国中部偏北,黄土面积超过63万平方千米,属于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海拔高度800~3000米,降水资源有巨大的时空差异。其中,西海固(现“固原市”)曾有“十年九旱”的说法,荒凉之景在黄土高原上都是出了名的。
也许不少人都不太清楚,我国从上个世纪50年代起就开始了征山治水运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西海固被确认为特困地区,甚至出台了生态移民政策。而为了对此地进行改造,我国当时提出了“十年初见效,二十年大见效,三十年实现青山绿水”,彼时很多西方国家都认为“不可能完成”。
那么再看现在的固原市,从只能种活土豆,到20多个种类的谷子、7个种类的糜子以及各种蔬果,黄土坡堪称“换脸”。固水治沙、植树造林、荒山复耕,我国摸索出了一套因地制宜的生态修复方案,包括现在类似地形都很熟悉的梯田,还有根据当时西海固种植条件而创新的种植方式——渗水地膜精量穴播谷子技术,都很令人惊叹。
我国幅员辽阔,东西,南北经纬跨度都很大,从气候条件到水文条件,到地形地貌等均存在差异。在此基础上,粗放的城镇化扩张,以及工业发展带来的“后遗症”也以不同的方式加剧了生态矛盾,北方的防风固沙也好,南方的场地修复也好,都对生态修复这个大命题提出了更高水准的要求。
西海固是我国典型的生态修复成功案例,而从“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概念出现以来,我国就开始了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系统性变革,自党的十八大开始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
不仅西海固,山西右玉县荒漠化防治也形成了以“塞上绿洲”为特色的生态文化体系。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气候干燥,温差较大,无霜期短,曾经林木绿化率不足0.3%,土地沙化面积占到76%,通过“先让局部绿起来”,“乔灌混交立体栽”,“提升通道绿化档次”,“以牧带林、以林促牧”等措施,目前林木绿化率达57%,沙尘暴天数减少了80%。
还有湖南娄底冷水江锑煤矿区,涉及到的是目前大力推进的矿山修复工作。冷水江锑煤矿区开采利用达120余年,素有“世界锑都”之称,不过2009年就被批准为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各种典型的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都没拉下。由此,矿区煤矿企业从171家裁减到15家,锑矿企业从5家整合到2家,锑冶炼企业从91家整合到9家,集中处置砷碱渣,改良土壤,进行植被恢复,融入工矿文化、红色文化进行生态景观恢复......目前,青丰河、涟溪河铅、镉、铬、汞等11项重金属指标均稳定达标,当地还探索出了“生态观光+矿业文化+地质研学+红色教育”的新发展模式。
此外,还有唐山滦南湿地、锡林浩特退化草原、重庆广阳岛、杭州双浦镇、绿金湖矿山、塞罕坝机械林等一众生态修复案例,既有可复制的解决方案,也包含因地制宜的治理措施,为全国生态修复提供了经验和范本。
“加强生态保护修复”是被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工作,实施重大生态系统保护修复项目建设也是被写进了“十四五”规划中的,2020年,我国还印发了《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及《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指南(试行)》。
据悉,截至2021年,“十三五”期间实施的25个山水工程试点已累计完成投资2079亿元,完成生态保护修复面积约203万公顷。而当前,生态修复最大的任务之一还是要为庞大的投资规模寻求多元化市场投资路径,形成生态和经济效益的双赢,久久为功。
如今,“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均已落地,“十四五”生态修复工程陆续开工,相信在不短的一段时间内,生态修复工作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仍不会改变。这也意味着,市场机遇还在等待“有能者居之”。